在人人紧握手机的当下,聊天总是容易陷入冷场,手机给了大家合理的逃避社交的理由,一年聚在一次的机会成了大家难挨的任务。走亲戚的意义被消解了。奔赴一个又一个饭桌成为年轻人过年的主旋律。
经历过2021年的就地过年,年轻人去哪里过年的想法开始各有所不同。想回家的年轻人,或许是小镇青年,他们给出了必须回家的理由:“我妈早就给我准备了她自己做的牛肉丸,准备给我寄过来,可是北京的水煮不出福建的味道。” “我妈视频说我胖了,我想她一定是怕一个人过年孤单,让我回去证明一下” “只有回家,我才知道原来我也是个被喜欢的人”…… 不准备回家的也有人,有很多理由来证明:回家过并不会提升幸福感,他们怕被陌生人打量、被亲戚盘问、被夺走手机尬聊、被催婚催小孩催二胎、被拿来和“别人家小孩”比较……
一到过年,社交恐惧症也更加高发。而且回家过年的除了各种“家庭聚餐”之外,与寻常日子并没有区别,只要靠长辈提醒才能记起“以前如何过节”。无论在哪里,每个人确实需要在这个春节好好善待自己。还是要过去,只是在当代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不一样。
为了让这些安心地度過節日今年各城市和企业都操碎了心,发钱发券免房租景区门票齐上阵。合肥开展留肥红包派送行动,每人1000元;运营商争相赠送10~20G流量包;多家快递宣布春节不打烊控制涨价范围;电影院排片间隔限流两手抓...... 实际上,不同年代中企业和城市对这事用心一样,用力也不尽相同。
从建国初期,那些唱着《东方红》连环画看长大的青少年们,将新衣服裁剪成模样,在供销社换购,而如今则能穿上奢侈品或快时尚品牌。在物资匮乏年代吃香的是街角裁缝店制作的手工衣裳,而现在则追求服装品牌独特设计。在那个时代,没有预制菜,也没有线上外卖生鲜,就地取材制作一顿丰盛晚餐,是一年里最值得纪念的一次。而今天,则更多关注体验性与可食性之间平衡。
娱乐活动也随时间而变,从单位免费观看电影到电视剧直播,再到现在微博上的段子吐槽,还有短信拜年的热潮,以及摇一摇集五福等网络流行文化,都曾一度成为人们春节传统的一部分。但如今,这些习俗已逐渐淡出公众视野,被新的科技产品和服务所取代,如智能手机微博抖音等技术创新带来的全新的生活方式。
然而,即使如此,对于许多90后来说,“宁愿拿命换钱,也不愿意回到老家的农村”,他们选择留在都市,以城市为中心构建抱团取暖群体。这份对于现代社会变化接受程度很高,但同时对传统习俗保持怀旧情绪的心态,为我们的社会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让那些希望继续维护传统文化的人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同时尊重那些选择以更现代方式庆祝生命周期点的人?
最后,当我们试图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发现答案可能并不像表面那么简单。一方面,小镇青年们依然坚守着乡土情谊与家族聚会的情感;另一方面,大城游子们却越来越倾向于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在数字化平台进行自我展示与消费。在这个全球化背景下,无论身处何方,最重要的是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事,把它编织进每一次岁月转折中,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这特别的一天,即便是在远离故乡的地方也有属于自己的温馨瞬间。如果说过去我们通过见证历史巨变而感到震撼,那么今日我们则通过观察生活细微之处而深思涵养,因为真正决定这一切的是那些不能用数字衡量的小确幸——爱、归属感以及对美好生活态度的一致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