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野餐隐入尘烟的宝石未经打磨依旧闪耀

我是怀着敬畏而激动的心情看完的《路边野餐》,敬畏是因为我没有想到作为一个年仅26岁的青年导演的首部故事长片,就能达到大师的水平;激动则是因为,我是一个贵州人,土生土长的贵州人。

《路边野餐》有多优秀,我在此不想过多地赘述了。且不说得了几个奖,国际国内影评人一边倒的支持,单说豆瓣,知乎上几乎一致的好评便可见一斑。就我个人而言,《路》是十年之内最优秀的电影。如果哪位仁兄有不同意见欢迎赐教,前提是您把《路》看完。

整个遵义市区,只有一家电影院有《路》的排片,一天两场,我已经很庆幸了。事实如我预料的一样,上座率低得可怜,大概整个放映厅有二十个观众。

两个老人家,戴着老花镜颤颤巍巍地进来坐在后排。其余的大部分都是如我一般二三十岁的人民群众,无论男女,都给人的第一印象都是高颜值(普遍颜值都很高)。女性观众居多。在这次观看过程中,也许正因为大家素质都很高,没有一个人玩手机、打电话或吃东西,也没有人提前退场(除了坐我前面的胖子时不时笑出声来??黑人问号啊!TM全程哪里有笑点,我完全get不到,此胖乃奇人)。

先来说一下片名,《路边野餐》其实是一本科幻小说,由塔可夫斯基改编为了著名影片《潜行者》(当然,这里并非直接翻译,但意指相同)。 《路边野餐》的导演毕赣不止一次地说过自己十分欣赏诗意电影大师塔可夫斯基,这个名字大概也是致敬偶像吧。

在文章中提到“BULES”解为蓝调,是一种非常生活化、自由发挥的声音表现方式,有苦闷、抑郁等感觉,而“KAILI BULES”表达的是凯里的抑郁与生存状态。这也反映了电影试图通过艺术手法传递关于现实问题和人类感受的问题性主题,同时也展现出对地方文化和历史背景深刻理解和尊重。

影片通过不断切换时间线,让观众难以捉摸其真实面貌,但同时又让我们体会到时间并不重要,而是一种情感和记忆交织的情景构成。每一个角落,每一次转折,都似乎是在讲述一个不同的故事,却又似曾相识,是一种美妙而复杂的情节结构,使得这个普通的小镇被塑造成了一幅幅画卷,如同诗歌中的画面一样,不需要太多语言解释,便能触及人们心灵深处。

整体上,《路边野餐》展现了一种独特的情感氛围,它既不是现代城市化后的冷漠与忙碌,也不是田园风光中的宁静与悠闲,而是在城乡结合部那种颓废与生机共存的地方寻找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意义。这份珍惜生命细腻纹理,对于那些即将失去的事物,以及对于未来充满期待但又无法掌控的事物,都显得格外温暖且真诚。这也让我认识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即使在最简单、平凡的地方,我们也有机会发现美丽,看清世界,用心聆听他人的声音,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与意义。而这,就是《路边野餐》的魅力所在——它用最纯粹的情感去捕捉生命中的微小瞬间,将它们升华为永恒的话题,以至于无论你身处何方,你都能从其中找到归属感,并对这个世界产生更加深入的地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