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满实验性和探索性的电影《烟火人间》,在全国院线上映。这是一部基于各行各业普通人在大众媒体平台上发布的海量生活影像,经二次创作而成的“竖屏”电影。
电影《烟火人间》剧照。
电影《烟火人间》海报。
日前,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满实验性和探索性的电影《烟火人间》,在全国院线上映。这是一部基于各行各业普通人在大众媒体平台上发布的海量生活影像,经二次创作而成的“竖屏”电影。全片通过“衣、食、住、行、家”的叙事线索,把快手短视频平台上的509位视频博主共887段生活影像串联起来,通过重新汇编、剪辑和音效加工,向观众呈现了一幕幕当代中国人特别是普通劳动者多姿多彩的人生百态。
不同于大多数纪录片对个案式人物、事件的记录和关注,《烟火人间》所展示的,是当代中国广大普通劳动者的生活群像和整体画卷,缤纷而恢弘。关注身处大时代的普通人如何在生活的洪流中安身立命,把广大劳动者和建设者的真实生活送上大屏幕,让他们成为电影的主角,让世界看见他们的光芒,这既是主创团队的创作初衷,也是这部“另类”电影的感人动人之处。
有句名言是:“生活里是没有观众的。”诚然,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主角。但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如何在大屏幕上呈现“普通人的真实生活”?迄今为止,我们看到的典型做法,是演员在导演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剧本表演,然后剪辑成一部电影。
《烟火人间》这部电影的特别之处,恰恰在于全片没有演员,却有509位“联合主创”;没有特定片场摄影棚,只有鲜活真实的生活场景。整部电影的每一帧影像,都是老百姓用自己的第一视角观察、记录、感受到的真真切切的生活本身。足金般的真实是《烟火人间》最大的本色。相应地,这部电影的诞生,基于三次“普通人的真实生活”的“文本压缩”:第一次压缩,是把千百万当代中国普通人的生活,浓缩在快手平台海量的短视频文本中;第二次压缩,本质上是一个抽样过程,即从海量视频中抽取出那些符合电影主创要求的视频;第三次压缩,则是主创从选取的887条视频素材中,通过剪辑和音效处理形成最后的电影。这是一个大众和专业电影创作者接力协作、共同打造的电影,是一部萃取自生活、从生活中结晶而成的众创电影。
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我们似乎在一夜之间从纪实影像稀缺的时代,一步踏入纪实影像丰富的年代。大众似乎自然而然就具有了记录生活的意识和习惯。这种群众性的用户生产内容,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大众媒体出现前,有学者就曾呼吁,认为每一个有一定经历的人都应当尽量留下一些什么,比如照片、日记、回忆录、口述录音等,以此为时代留下私人的、大众的集体记忆。从这个意义上说,诸如快手平台上所沉淀的各种影像文本,便具有了独特的社会和文化意义。如果说媒体所生产的文本是反映这个时代的骨架和主线,那么大众记录的日常生活影像,则是我们感触时代脉动的社会肌肤。
这种记忆当然并非生活的全部,也并非百分百真实,但或许是这个时代能够看到的“其他人的生活”的有效途径和窗口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众媒体平台上的生活影像是真实生活的一种有效投射或表征。对此,《烟火人间》总监制陈思诺曾形象地说:“任何一天打开快手,就能通过视频看到中国人的一天。”《烟火人间》正是从这样的视频中加工提取而成的。生活是艺术的原乡。借助于众创的海量生活影像,《烟火人间》开创了一种大屏幕电影创作的新模式,可以看作是新媒体时代“艺术来源于生活”的时代注脚。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两位核心主创即制片人王静和导演孙虹,都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在读博士生。两位年轻女性对生活的关切和感受,也深深影响了影片的内容和风格,显示了主创贯穿始终的价值导向和创作思考。作为女性制片人,王静坦言,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她特别期待观众能够看到女性劳动者的形象,“不论是女性为主体的纺织行业,还是传统上大家认为以男性为主体的建筑和运输业,我们都希望这些坚韧、乐观、快乐的女性劳动者形象,能够被电影化呈现”。看似浑然天成的剪辑背后,实则内含述而不作的笔法。
影片的最后,509位视频博主以“联合主创”的身份出现,令人动容。我想,这样的安排不仅是对影片所来自的“原乡”的人们致敬,更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在述说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