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视听内容生产领域,近年来出现了一股新的风潮——主旋律网络视听创作强势崛起。这一现象不仅是对资源汇聚、技术迭代和类型更新的一次深刻体验,也是对题材内容、风格形式和传播渠道多样化探索的一次积极尝试。
随着持续不断的发展,一些片方和创作者开始跳出以往的传统路线,转而深耕主旋律题材。通过真情为力量打动人心,以精良的质感吸引人,这些作品试图为主流价值传播开辟更多艺术空间。在这个过程中,一批精品力作脱颖而出,在网络用户中获得了较高评价和热烈反响。人们惊喜地发现,除了“爽感”、“甜度”、“反转”之外,还能看到那么多可爱可敬的人物形象、多样灵活的艺术呈现和润物无声的价值表达。
以青春化、个性化视角展现现实生活和历史风云,是影视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尤其是在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时间节点频繁发生时,不少影视创作者紧跟时代潮流,与表现现实、见证历史、展望未来的艺术创新相结合,从而形成了一股新的创作风潮。这几年,由于政府部门科学规划布局选题并有效引导视频网站与内容制作方调整供给侧,使得网络电影如《草原上的萨日朗》、《毛驴上树》、《绿皮火车》等,以及网络剧如《约定》、《在希望的田野上》,纷纷着眼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时代主题,在社会变革与国家发展的大背景下,将焦点放在扎根乡村的人们身上,并洞察他们变化过程中的那些细微褶皱。
此外,在回望历史方面,如以抗美援朝为故事背景的小说改编成电影《浴血无名川》,以及关于辛弃疾1162年的纪录片《功夫宗师霍元甲》,这些作品都采用了青春化、个性化及类型化叙述风格,让原本严肃刻板的情节活泼起来,为观众提供不同语境下的解读,同时拓展了主旋律题材内涵与外延。
为了适应移动优先的传播生态,网络视听作品主要在电脑、小屏设备(如手机)端进行播出,因此它们需要从场面调度到景别构图,再到剪辑节奏,都进行富有针对性的革新。例如,《中国飞侠》的剪辑节奏干净利落,每个核心动作段落分割明确,让观众注意力集中于剧情铺排,而非华丽镜头语言。此类简洁明快的手法使得普通劳动者的辛酸故事能够被广泛接受,不失为一种成功实践。
除了电影短片,如张艺谋导演的小型竖屏美学微电影系列以及贾樟柯执导的小短片,则进一步推进了形式革新,他们利用手机竖屏特性进行调度与构图,为观众带来了平实且具有网感的视觉体验。
最后,这种跨平台互动社交传播模式使得主流价值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在当下的碎片阅读日益普遍的情况下,即便是一部完整长篇作品也会被拆分成若干小部分二次分发至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对其进行通俗趣味转译,再由用户圈层内互相推荐,使得原著及其所承载价值理念迅速扩散至不同群体中。这一趋势正显示出互联网文化对于提升公共意识与增强社会凝聚力的巨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