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别来无恙研讨会在京举办从他乡到故乡

电视剧《故乡,别来无恙》于11月3日首播,该剧以成都为背景,讲述了四个女孩洄游故乡的人生成长之旅,她们直面真实归乡生活,重新定义“心安即归处”,剧集也对“故乡好还是他乡好”等社会热点议题进行了反思。

近日,“我在他乡”系列之二《故乡,别来无恙》研讨会在京举办。

电视剧《故乡,别来无恙》于11月3日首播,该剧以成都为背景,讲述了四个女孩洄游故乡的人生成长之旅,她们直面真实归乡生活,重新定义“心安即归处”,剧集也对“故乡好还是他乡好”等社会热点议题进行了反思。

研讨会当日,就“我在他乡”系列的艺术价值与地域性创作,与会嘉宾进行了分享。

研讨会现场

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晓骏表示:“《故乡,别来无恙》有以下几个亮点,首先是题材的新鲜感,刻画‘洄游’人生,回应‘故乡还是他乡好’的社会热点。此外,剧情也具有真实感,直叙当下年轻一代现实多样的群像面貌并用平淡的生活流收获最大范围的共情,最后是‘城市的契合感’,用娓娓道来的节奏,将一座城市的气质与剧中人物生活百态融为一体。”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认为,“我在他乡”系列打破现实题材创作焦虑,他表示:“这部剧为现实题材创作的深化,提供了一个鲜活的范例。这部剧可以缓解创作界对电视剧题材上的一种焦虑——尽管现实题材电视剧近些年高峰迭起,看似已经被写尽了,但生活依旧是最有挖掘意义的富矿,主创在最熟悉的题材上沉下心来,对生活保持敏锐的感觉,依旧能够在这个题材上拍出新意。”

从对角色群像的打造中,“我在他乡”系列没有追求视觉爽感、完美无瑕的人物设定与角色成长,而是将视角投射到普通人生活中的“况味”时刻,营造没有“主角光环”的主角,在人物不断的经历、变化、成长过程中,观众也可以一起经历,共同成长。

《故乡,别来无恙》剧照

对此,《故乡,别来无恙》、《我在他乡挺好的》的总制片人、策划、制片人岳洋表示:“两部剧都是基于24岁-35岁的青年人,因为他们正是我们这个社会当中初出茅庐,享有成就的一些人,他们身后又有亿万个中国家庭的缩影,我们希望通过他们的这样一些故事来表达更普世的人情世故,更庞大又微小的故事。《故乡,别来无恙》我们以这样一个创作姿态和方式做了一个生活流剧作的尝试。他乡不易,故乡也并非栖息的世外桃源,躺平和内卷并不能涵盖当下青年的心态,我们相信勇敢人的自洽,才是我们本次塑造人物和创作剧作的一个初衷。”

《故乡,别来无恙》剧照

《故乡,别来无恙》联合编剧龙澍将剧集中由“人”延展出的普世亲情做了细腻、真诚的注解,他表示:“即使无处可归还,也有人等你奔赴,故乡是具象的人。所以我试着站在平等的对面,以成年后的眼光书写我的父母,希望让多年的未尽之言,有理想中的回音。长大就是厘清这些,又不去计较的过程,去重新认识从人生初始,单纯因你存在而喜悦的人。”

《故乡,别来无恙》剧照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教授王一川对剧中所呈现的女性友善社群、台词中的“脱口秀”表示赞赏:“这部剧有对当代城市职场生活烦恼的逼真还原,有对职场女性自救和亲友救助的道路展示,有对故乡也是理想之城的理念传达,还通过四川话和脱口秀两种形式达成了一种‘喜正剧’的风格。全剧最后出现的‘山海相见,别来无恙’,鲜明地传达了‘只要心定,故乡也可以求去幸福安康的理想之城’的理念,对于当前大批回到故乡创业和生活的青年,有着现实的启迪抚慰和激励效果。”

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中,有一个较为瞩目的数字:我国人户分离人口达到4.9亿人,其中流动人口达3.75亿人。这也意味着全中国每4个人中就有1个人是“他乡人”。

导演彭晨把自身多年异乡漂泊的感受进行了凝练,他表示:“我们这代很多人,对他乡与故乡之间的拉扯都很直接,但也许这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相互矛盾的选择。如果说拍摄《故乡,别来无恙》对我自己有什么启发的话,也许收获心安的方式,是更宽容自己,允许自己看到生活中更多的可能性。”

编剧姚长宁则表达了对于人生多样选择的尊重:“对大多数人而言,故乡代表的是难以割舍的情感,他乡代表的是安身立命的现实。所以我们愿意尊重每一个远走他乡和每一个留在故乡或者回到故乡的人,只要不辜负自己的选择,每一个人都值得被看见、被认同。”

《故乡,别来无恙》张沛,《我在他乡挺好的》纪南嘉扮演者任素汐,作为“我在他乡”系列两部作品的核心演员,经历过“他乡”的漂泊与“故乡”的重逢,对剧集创作内核深有体会,她表示:“我很荣幸在我的职业生涯当中碰到了《我在他乡挺好的》和《故乡,别来无恙》这样的现实题材作品,这两部作品对我来说,治愈我的是《故乡,别来无恙》,张沛是近几年我个人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因为我认为自我和解非常重要。希望麦特文化继续拍第三部,希望我可以用更好的作品回报给社会、回报给亲爱的善良的观众。”

任素汐

“从他乡到故乡”在慰藉青年心灵的同时,带有治愈感的成都成了观众心中“故乡”的诗情缩影。成都作为本剧故事发生的主要环境,充分展示了其开放、乐天、舒适的文化氛围和调性,这也鼓励着越来越多的“故乡”如同故事里的“成都”一般,拥抱“洄游”的青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