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人紧握手机的当下,聊天总是容易陷入冷场,手机给了大家合理的逃避社交的理由,一年聚在一次的机会成了大家难挨的任务,走亲戚的意义被消解了。奔赴一个又一个的饭桌成为年轻人过年的主旋律。
经历过2021年的就地过年,年轻人去哪里过年开始各有想法。想回家的年轻人,可能是小镇青年,他们给出了必须回家的理由: “我妈早就给我准备了她自己做的牛肉丸,准备给我寄过来,可是北京的水煮不出福建的味道。” “我妈视频说我胖了,我想她一定是怕一个人过年孤单,让我回去证明一下” “只有回家,我才知道原来我也是个被喜欢的人”
…… 不准备回家的年轻人,也有很多理由来证明:回家过年并不会提升幸福感,他们怕被陌生人打量、被亲戚盘问、被夺走手机尬聊、被催婚催小孩催二胎、被拿来和“别人家小孩”比较…… 一到过year,社交恐惧症也更加高发。
而且回家过year,只除了各种“家庭聚餐”之外,与寻常日子并没有区别,要靠长辈提醒才能记起“以前如何過year”。无论在哪里,每个人确实需要在这个春节好好善待自己。Year还是要過的一樣,只是在當代 年輕人的各有各個過法。
不同年代 年輕人的過year撒歡史
为了让 年輕人们安安心心 的 过 year ,今年 各个城市 和 企业也是操碎了心, 发钱发券、免房租、景区门票齐上阵。合肥开展“留肥红包”派送行动,每 人1000元;各地 的运营商争相 赠送10~20G流量包;多 家快递企业 宣布“春节不打烊”,控制涨价范围;电影院排片间隔限流两手抓......
其实,不同时代 的企業 和 城市 在 年輕人们 过節這件事 上同樣用 心 ,建国初期 是 “一颗红心兩手準備”。建国初三十年的春节,是唱着《东方红》、《铁道游击队》連環畫長大的那一代人的青春回憶。在物資匱乏 的年代 過 year 穿新衣服 成了一件極具儀式感的事情,而如今無論 是奢侈品 或者 快時尚品牌 都能在 春節檔口給 年輕人才種新衣穿搭。
那时候 并沒有買一件成衣 的說法 父母要 到供銷社 給子女們裁 一件新衣服 過 year 期間最吃香的是不是什麼服裝品牌,而是街角小店 的 裁缝。不僅如此,year 也是一定要準備好的,這就是 小鎮上的老媽媽為何會讓兒子們從遠方趕回来看望他們。
而到了十年代,“改革春風吹滿地中國人民真爭氣。”Spring Festival 也更有突破性,更改也從 Spring Festival 的 “吃”開始。而到了90年代,那些曾經發生的變化,如今已經成為歷史。但隨著時代推進,就像每個人對於未來生活方式持續思考和探索一般,即使面對傳統習俗所帶來的情感困惑與挑戰,也必須勇敢前行,用自己的方式創造新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