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人生路边野餐中的打磨到一半的宝石依旧闪耀如初

《路边野餐》:我,一个身处贵州的观众,以敬畏和激动的心情看完了这部电影。它不仅让我对导演毕赣有了更深的敬意,也让我对自己所生活的地方有了新的感悟。

《路边野餐》是一部多么出色的作品,我在这里就不再详细说明。无论是国内外的影评人如何赞誉,这部电影都已经赢得了一致好评。在豆瓣、知乎这样的平台上,观众们几乎一致认为这是十年之内最优秀的电影。如果您不同意,请观看后与我分享您的看法。

在遵义市区,只有一家影院放映了《路边野餐》,每天只开两场。我感到非常幸运,因为这样我们可以更专注地欣赏这部杰作。然而,上座率却很低,大约只有二十个观众。

坐在后排的是两个老人,他们戴着老花镜,一颤一颤地进来。这批主要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我们中间没有中年人。大多数观众都是女性,而且大家素质都很高,没有一个人玩手机打电话或吃东西,更没有人提前退场(除了那个时不时笑出声的小胖子,他似乎完全理解不了这部电影中的幽默)。

首先说说片名,《路边野餐》其实来源于塔可夫斯基改编的一本科幻小说——《潜行者》。导演毕赣曾经多次表达过自己对诗意电影大师塔可夫斯基的尊重,这个名字可能就是他致敬偶像的一个方式。

原本,《路边野餐》的原名叫做《惶然录》,这个名字更加贴切地反映了影片的情感核心。《惶然录》是一本作家费尔南多·佩索阿晚期随笔集,其中包含许多“仿日记”形式的小品段落,它们展示出了人类精神化与物质化、个人化与社会化等矛盾纠葛,这些矛盾既相互矛盾,又相互融合,是自相矛盾中的坚定,是不知所云中的明确。

如果您读过《惶然录》,就会发现毕赣作品中穿插的诗句与佩索阿诗句之间惊人的相似性,但毕赁更多接近生活,更“土气”。但二者的传递感情一致,即便是在国际上,《KAILI BULES》(凯里蓝调)的美丽歌声也能触及心灵深处,用一种自由而生动的声音渲染画面氛围,就如同底层社会那样的苦闷和抑郁一样,那种感觉正是凯里的抑郁,生长在凯里的人们共有的抑郁状态。

导演说:“现代电影里面,有很多东西是不必要直接安排在开头的事情。”所以他巧妙地将主角陈升通过电视上的诗歌融入到了影片,而片名直到三十分钟才出现,这种处理方法让整体效果更加自然流畅。

影片从金刚经开始,“过去现在未来皆不可得”,预示时间概念被否定。在故事中,每个场景都不是线性的,而是碎片式跳跃,比如你会突然看到一个未解释清楚的情况,然后转移到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场景,你甚至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如果你没完整看过,可能连基本情节都不了解。

当陈升游荡于错失与寻找之间,他触摸着逝去遗憾,以及模糊未来的未来。在他的“未来”空间里,成年的卫卫在地图上画了一只钟表,在平面图象里时间是一个圆,“一定有人离开又回来”,就像一种美好的寄托,就像诗一样顺其自然,不需要太多解释就能接受这种存在方式?

我以前看过毕赣短片《金刚经》,其中已经初显他的风格,而到了《路边野餐》,这种风格更加成熟且具有强烈艺术价值。他把握视觉语言非凡,对每一个镜头都精心布局,从医生的诊室到夕阳下的小山村,再到荒废小巷,都呈现出一种宁静而谐和的美感。他不是取材于大自然,而是在三四线城市城乡结合带那种颓废与生机共存的情境中捕捉到的神奇和谐美感,并以此作为他的摄影创作基础,使整个画面散发出生命力和文化韵味,让人物变得温暖而真实,如同他们真正站在你的眼前一般。(源自贵州)

这些地方,就是我从小生活或者耳濡目染着的地方,我知道,它们全都是真实存在,每天每时每刻正在发生。我过去一直以为这些地方毫无美感,只有贫穷落后的发展经济低迷。但当我再次通过毕赜的手工艺品看到这些场景,我竟然获得了一种新鲜的事物体验,而且由于亲切熟悉还增添了一份喜爱,我才明白原来任何地方都不缺少美,只要发现并放大眼睛,就能看见它们那里隐藏着独特之美。这也是为什么当我回忆起那些日子的时候,那些小事情、小事物、小世界都会涌现出来,让我的心灵充满温暖,让我的思绪飞向远方...

至此结束我的浅见,如果有什么错误或不足之处,还请仁兄指正。此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官方意见或广泛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