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人紧握手机的当下,聊天总是容易陷入冷场,手机给了大家合理的逃避社交的理由,一年聚在一次的机会成了大家难挨的任务,走亲戚的意义被消解了。奔赴一个又一个的饭桌成为年轻人过年的主旋律。
经历过2021年的就地过年,年轻人去哪里过年开始各有想法。想回家的年轻人,可能是小镇青年,他们给出了必须回家的理由: “我妈早就给我准备了她自己做的牛肉丸,准备给我寄过来,可是北京的水煮不出福建的味道。” “我妈视频说我胖了,我想她一定是怕一个人过年孤单,让我回去证明一下” “只有回家,我才知道原来我也是个被喜欢的人”…… 不准备回家的年轻人,也有很多理由来证明:回家过年并不会提升幸福感,他们怕被陌生人打量、被亲戚盘问、被夺走手机尬聊、被催婚催小孩催二胎、被拿来和“别人家小孩”比较…… 一到过_year_,社交恐惧症也更加高发。
而且回家过_year_,除了各种“家庭聚餐”之外,与寻常日子并没有区别,需要靠长辈们提醒才能记起“以前如何_over_year”。无论在哪里,每个人确实需要在这个春节好好善待自己。
不同年代 年轻人的_over_year_史为了让 年輕人们安安心心 的_over_year_今年各个城市和企业也是操碎了心,将钱将券免房租景区门票齐上阵。合肥开展留肥红包派送行动,每 人1000元;各地运营商争相赠送10~20G流量包;多家快递企业宣布春节不打烊控制涨价范围;电影院排片间隔限流两手抓...... 实际上,不同时代 的企业和城市 在 年輕人们 _over_year_这件事 上同样用心 建国初期 是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在物资匮乏的时候,最吃香的是街角小店裁缝所做成的一件新衣服,而非服装品牌。在那个时代,没有预制菜或线上外卖生鲜,只有父母单位免费看电影作为娱乐活动。而到了十年代,“改革春风吹满地”,中国人民真争气”的春节更为突破性,从食物到娱乐活动,都发生变化。
1979年的春节,有11种新产品安排生产供应,而如今可口可乐正式进入中国成为第一个进军中国的大型外企。此外,还有一些开放性的变化,如喇叭裤镜头提录音机等成为新时尚。而关乎春节,一件最为鲜明事件影响了一代青少年——1983年的第一届央视春晚,从此改变了青少年们 _over_year_方式。此后的30余载,上述与 春晚结成了牢不可破联盟谁能买黑白电视看 春晚谁就是大院里的凡尔赛青年。
到了90年代,那时候阿里巴巴还是婴儿,在互联网还处于蹒跚学步阶段,就不能网上买 年货。而刘德华那句24小时循环如耳朵虫般刻进90后DNA里的词语,那时候的小朋友还没体验到逼婚和查户口,但他们却成了长辈们红包现金流中转站。2002年的移动联通互发短信成为新的潮流,而2015年的摇一摇72亿次及集五福成社交新密码,这些都是过去几十载对于《over_years》的变迁。
如今,小镇青年承接传统习俗希望按照传统完成各种仪式,比起创收,对他们来说显然更重要。一方面,是城乡差异加剧导致返乡者对传统习俗保持着热爱;另一方面,则是都市化背景下对现代生活方式追求者的选择。这一切反映出,当代社会对于传统与现代价值观融合的一种态度,以及科技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使得每个人都拥有更多自主选择,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调整,无论是在哪个地方,即便是在疫情期间依旧如此。这是一个关于时代变迁以及文化演化的大讨论,它涉及到的不仅仅是一段简单的心路历程,更是一个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深层次变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