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影评路边野餐中的打磨不完的宝石依旧闪耀着珍贵的光芒

作为一个怀揣敬畏与激动心情的观众,我有幸在银幕前观看了《路边野餐》,这部由年轻导演毕赣执导的首部故事长片。它不仅让我对中国电影界充满了信心,也让我深切感受到了一种来自于土生土长贵州人内心的认同。

《路边野餐》之所以引起我的敬畏,是因为它以一种非凡的方式展现了艺术和技术的完美融合。无论是国际国内影评人的高度评价,还是豆瓣、知乎上的广泛好评,都证明了这个作品的卓越性。我个人认为,《路边野餐》是十年间最出色的电影,如果你不同意,请看完整部影片后再给予你的意见。

由于遵义市区只有一个电影院播放《路边野餐》,上映时场次稀少,因此我感到非常幸运。但实际情况是放映厅里只有二十多位观众。这群观众中,有两个老人小心翼翼地坐在后排,其余则主要由二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组成,他们几乎没有中年人。在整个观影过程中,大家都保持着很高的素质,没有一个人玩手机、打电话或吃东西,更没有人提前退场(除了座位前的胖子,他时不时发出笑声)。

关于片名,《路边野餐》的灵感源自塔可夫斯基改编自科幻小说的一本书,而《惶然录》则是我更喜欢的一个名字,这个名字更加贴近影片主题。

诗意电影大师塔可夫斯基对毕赣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影响,所以他可能是在致敬自己的偶像。毕赣曾经将自己作品中的某些部分命名为“仿日记”,而这些“仿日记”体现了费尔南多·佩索阿晚期随笔集中的风格,其中包含的人物形象从精神化到物质化,从个人化到社会化,从贵族化到平民化,再到科学化和信仰化,这种变异背后隐藏着坚定的恒久和明确的情感表达。

如果你读过佩索阿的小说,你会发现毕赣作品中穿插的心理活动与其相似之处。而且尽管两者都传递着相同的情感,但毕赣更多接地气,更具有地方特色,就像他的其他解释一样——苦闷抑郁一致,与底层生活息息相关。

导演选择不在开头直接展示片名,而是在三十分钟之后才出现,这样的处理方法巧妙地融入主角陈升在电视上的诗句,使得整个影片更加自然流畅。影片开始就用金刚经中的“过去现在未来皆不可得”来预示时间概念被否定,即便是一般线性结构也被打破成了碎片式叙事,人物关系前因后果常常没有交代,故事就这样自然发展下去。如果你没看完整部影片,你甚至不知道这是讲什么 故事。

当看到陈升游荡失去并寻找,那些触碰遗憾模糊未来的瞬间,在那个逝去时间里的未来空间里,一只钟表画面上时间成为了圆圈,“一定有人离开又回来”,这种美好的寄托,如同诗一般自由自在地存在。

《路》的画面构图非常美丽,让我惊喜连连。医生的诊所、凯里的夕阳、小山村杂草丛生的小道、老歪家的瀑布旁破旧房子、荡麦的小巷、摆渡、小摊贩、三四线城市电线杆上的广告,每一帧都是视觉上的宁静美学。这不是来自于大自然,也不是完全现代城市建筑带来的美,而是一种城乡结合点颓废与生机共存创造出的神奇和谐之美,是一种生活状态,是每天发生的事实,是每个人的真实体验,它们既贫穷又落后,却也充满希望,不需要设计,只要存在就是画面,可以找到任何形式下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