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歌吴磊琅琊榜后携手不虚此行后劲十足

普通人能成为主角吗?这个议题的答案姑且放在一边,或许是一场漫长的思考。电影《不虚此行》尝试用影像把这个答案展示出来。

电影《不虚此行》官宣之时,便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一是主题,故事围绕写悼词的人发生,而在此之前,关于殡葬师的电影《人生大事》大爆,曾经忌讳谈论死亡的人们,突然意识到,不谈死,何以言生?更何况,人生除死无大事。

二是演员,胡歌和吴磊的三度合作,前者见证了后者的成长,梅长苏和飞流的亲密关系,也都在《不虚此行》中,有所延续。

不负期待,《不虚此行》终于掀开了神秘面纱,并入围了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主竞赛金爵单元。

那么成片质量如何呢?有这样的主创阵容,以及话题性较强主题下,影片是否真的让观众“不虚此行”呢?1905电影网在不剧透的情况下,带着文章开头的问题,和大家进入这场旅程。

01.

《不虚此行》就好似是导演刘伽茵泡的一壶茶,用煮开的高山泉水冲泡当季新茶,伴随着水温,茶叶一点点沉落,飘出了阵阵茶香。虽不是烈酒,却后劲十足!

闻善(胡歌 饰)说,写悼词非常简单,写完、交稿、修改、通过。

这个过程好似是人的一生,生活、生存、调整、结束——人度过自己的一生,会在生存过程中面临自己的境遇,调整状态,重新出发,或是小改,或许转换赛道,最终过完一生。

闻善是所有人嘴里,是做这件事最好的。

只是他并非从初期就是以写悼词为生的人,他本是名编剧,只是在他的笔下,故事永远会卡在第二幕,阴差阳错,生活轨道发生了转变。

纸媒时代,不少刊物都会有悼词的专栏。不管是有身份的人,还是普通老百姓,他们的生平都被缅怀和尊重,不管过往到底做了什么,属于他们的记忆,最终都被以这种形式记录了下来。

《不虚此行》正是把笔触对准了这里,试着去记录普通人。

话生死,以及生活的转变,看似好像能为电影带来极强的戏剧张力,但导演刘伽茵并没有将其放大,整体风格延续了导演过往的风格,把生活前置,把剧情片慢慢磨成纪录电影的质感。

故事开篇,闻善在殡仪馆和王先生(黄磊 饰)的见面,忙碌工作下的人,能把父亲离世的悲伤暂时锁住,所有流程规范化的仪式都能做出让位。但惟独悼词难以马虎,闻善给出过一个模板,几乎是换个名字就能成立,但被对方否定,还是需要真正写一段属于其父亲的悼词。

属于闻善的故事才真正开始,他是观察者,也是亲历者,他和所有这些笔下的人没有真正的接触,他用这群人生活里的每个人,去展开逝者一生的坐标轴。甚至很多时候,闻善不是在于写,而是在于听,正如电影的英文名,“All Ears(洗耳恭听)”。

02.

导演刘伽茵没有简单粗暴的用故事为闻善作文,而是用周边每个人的经历,和闻善相互辅助,促成故事本体。

在影片中,导演有意无意地植入了不少社会议题。就好似热搜榜单,名事,花边新闻的话题之余,更多是百姓的百态生活。

闻善开始为王先生父亲的悼词下笔前,先继续完成上一单交稿后仍需修改的悼词。对方是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兄弟姐妹因为改革开放的缘由,如今生活在各地。每次交流过程中,逝者的兄弟都会习惯性的用北京俚语,又总会特别接一句,你知道这个的意思吧,随后又做出解释。

很有趣的是,类似“轴”“狗”这样的字眼,导演在英文字幕上,也会直接用拼音标注。这种北京本土文化的植入,也与后来闻善北漂身份形成了某种特别的呼应。

除此之外,青年创业压力、养老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等当下常年的社会话题都因为闻善的“拜访”,一一成为故事的关键。这群普通人的故事,在此刻也就变得没那么普通,折射出的问题更是成为剖析社会的“手术刀”。

看似苦闷的话题,在刘伽茵的镜头下并没有表现的苦大仇深,反而被注入了更多柔和的情绪,好比本该是议论文的主题,最终转化成为散文诗的注解。

作为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的副教授,刘伽茵发挥了自己的创作优势,尤其在文本方面轻拿轻放,并没有过多的推着观众的情绪,最终转化到镜头语言上,也极其克制,没有用力过猛的地方。

《不虚此行》写人,不仅仅是闻善写的那些离开的人,也在写闻善。影片的落点最终慢慢回到他自己身上,这个写普通人的人,其实也是普通人本身。

那些顾客都好似路人,或许他们渴望闻善的文字,但又不那么急迫需要闻善。刘伽茵也为其中安排了小尹(吴磊 饰),他是读懂闻善的关键,从两人的人物关系,到表演模式,相辅相成,有很大惊喜,更是影片关键的题眼。

03.

对于《不虚此行》而言,要书写“普通”,更是让闻善找回自己。

或许某种程度上,闻善也是导演刘伽茵自己。《不虚此行》距离刘伽茵上一部长片作品《牛皮2》,已经13年,中间始终没有再创作,这点其实也移情在了闻善身上。

闻善写过一个没有后续的故事,藏在心中许久,只是好像一直没有找到真正的方式进行下去。他的内心其实是自卑的,或者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在那个故事里,他一直希望做出一个更好的主角,但终究那只是理想化的自己。

所以这个角色对于演员而言,也极具考验。

他需要更沉下去的表演,其实也能看到胡歌在呈现这个角色时,从外形到内在都做了很多的改变——头上夹杂的白发,偏浮肿的脸,那都是他平日熬夜的状态,不再那么精致的胡歌,整体也变得更加“普通”。

不仅如此,这个角色会要求他更加收敛,尤其是自卑的状态,眼神和说话方式,都明显有不小的贴合处理,能看到他不小的改变。

或许,这也是胡歌找到闻善的方式。

用普通作题,搭配生活的佐料,于是所有人就成为了主角。在输入法里打多次的名字会被软件记录成重点词汇,甚至过了很多年都不会消失。正如电影闻善说的,“把普通美化了,普通人也能当主角。”

或许这就是《不虚此行》给出的答案吧。